Board logo

標題: 魚的受驚來自於頭頂上 [打印本頁]

作者: robert8031    時間: 2010-1-8 08:01     標題: 魚的受驚來自於頭頂上

魚究竟是如何受驚的,其實,譚佛航先生早就做出了較形象的比喻。他說:一群人聚在一起閒談、一會兒來一個、一會兒走一個,誰也不會在意,但是,如果猛然從頭頂掉下個人來,這群人還有不受驚的嗎?譚老師是位資深釣手,這番話既說明了魚是如何受驚的,又表明了一種常見現象,即:魚大多是被釣線拽至魚群頭頂上方才脫鉤的。至於如何驚魚,我們不妨做個小實驗。
?實驗條件?魚缸中放養的二齡鯽魚4尾。
1.用手從魚缸的四壁接近魚缸,缸內的鯽魚反應較遲鈍。這表明鯽魚的正常視覺很一般,雖然鯽魚的視覺能力在池養魚類當中是較強的(對於處在水平線上的運動物體)。
2.用手從魚缸頂部接近水面、缸內的鯽魚立刻驚慌亂竄,這說明鯽魚對來自頭頂上方的運動物體具有敏銳的視覺能力。為什麼會如此呢?原來,鯽魚的眼球外凸、無眼瞼。這種構造特性極有利於視覺向頭部上方進行掃描,而不需要像有蹄類動物那樣、靠轉動或昂起頭部來完成視覺搜索。而且,對處在頭頂上方的景像通過水的折射具有放大功能。一直以來,魚類脊背上的保護色被認為是用於隱蔽自身,躲避水中敵害的。但是,在魚類具有了先進的側線雷達系統(對運動中獵物魚的水波振頻的接收),以及發達的嗅覺功能後(對隱蔽中獵物魚皮膚黏液上的味覺辨別),魚類的這種保護色又能有什麼意義呢?除非,它是用於迷惑空中異類的。只有這樣,才能解釋鯽魚為什麼只對在頭頂上方的運動物體獨具超常的視覺能力。脫鉤的魚兒在魚群頭頂上方的異常反應,被魚群誤認為是它在躲避天敵。因而,對整個魚群的驚憂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了。
通過聲響的傳導試驗,可證明魚缸內的鯽魚聽覺的靈敏度也是極高的。鯽魚頭部皮下生有內耳,魚的內耳不僅能清晰地分辨出在水中傳遞的高低不同頻率的聲波,並且能通過大腦及時地識別出聲源的方向、距離和發聲的出處,這能通過聲波辨別出同伴是在捕食還是在逃避敵害。此外,魚類的側線神經系統非常發達,它是靠側線內孔的感覺細胞上的神經末梢,通過側線神經直達腦部形成的一個統一的神經網。所以,魚類的側線系統不僅能彌補魚類視線的不足,還能感受內耳所不能感受的低頻振動,並能通過側線及時瞭解同伴的動向,起到保持通訊聯絡的作用。受驚的魚群實際上應該是受到了這三方面的干擾,用單一的條件去解釋魚的受驚現象是不科學的。
關於“驚液”一說,筆者認為其並無科學依據。但我並不否認“驚液”觀點。魚類在動物體系中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家族,全世界約有2萬餘種,僅我國就有2000多個種類。這些魚類的親緣關係有遠有近,進化期有先有後,不能一概而論。也許,有些魚類也同人類一樣,在受到驚嚇時會出一身冷汗;也許,有的魚類的確有“驚液”存在於血液當中。但憑我多年之經驗,“驚液”驚魚一說並不切合實際。否則,中鉤的魚即使不脫鉤也會驚跑魚群的。至於“驚液”存在於窩點憂魚,我想更是無稽之談。眾所周知:魚類具有洄游習性,驚走的魚群重新返回窩點的時間間隔,應該是受垂釣水體邊緣的長短影響。水域的岸邊周長長,驚走的魚群乃至受其影響的其他魚群洄游到窩點的時間就長,反之則短。




歡迎光臨 書香清苑 資訊網 (http://twez.info/)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