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海釣潮汐簡便計算法

人們通過長期的實踐、觀察,發現海水有規律的漲落,而漲落的時間和高度又有著週期性的變化,由此人們把這種海水漲落的現象叫潮汐。而隨著海水的漲落、水位的升降,出現了海水的水平流動,這種海水流動的現象叫潮流。
  海水有週期性漲落規律,如在每日裡出現兩次大潮和兩次小潮。通過長期實踐、觀察、發現每日的高湖大多出現在月亮的上、下中天(即過當地子午線時)前後。低潮時間則在月出月落前後,並且每日的高(低)潮時間逐日後移約48分鐘,即每天晚48分鐘(0.8小時)。每月的兩次大潮是農曆初一、十五附近幾天,兩次小潮是在農曆的初七、八和量二、廿三附近幾天。人們還發現,潮汐現象同月亮、太陽、地球的相對運動有密切的關係。地球在一定軌道上繞太陽運轉,月亮又在一定軌道上繞地球運轉,它們之間有一定的吸引力和離心力,這種力就是產生潮汐現象的基本因素。但實際潮汐漲落的主要成因卻是月球對地球(表層)的吸引力,其次是太陽對地球的吸引力,太陽的作用較小,約為月球的2/5,因月球離地球較近,故此月球的作用較大。  

  據科學推測是:月球繞地球轉,每一個月(29.5天多一點)轉一圈,當月、日、地三者成一直線時,潮漲落的最大,這時是新月和望月(初一、十五)的時候,當日、月、地三者成直角三角形時潮漲落的最小,這是月上弦(初七、八)和下弦(廿二、廿三)的時候。  

  但在實際上形成大潮和小潮的時間,並不正好是上述時間,因為地球形狀很複雜,所以各地發生最大潮和最小潮的時間要比理論上拖後幾天。如:山東半島沿海每月的初三和十八潮的漲落最大,而初十和量五前後潮的漲落又最小。  

  由於地球本身的自轉,使地球上某點與月球的相對位置隨時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每天(太陽約24時48分)為一週期。每24時48分,發生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由高潮到低潮約經過6時12分,由第一個高潮到第二個高潮約經過12時24分。潮汐的時間,在理論上應該與月球的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時刻相符合,但實際上常常推遲。發生高潮和月球上中天相差的時間叫高潮間隙。但各地的高潮間隙又大不相同。如:威海是10時50分,煙台是10時25分,龍口是10時20分,足見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導致高潮間隙的差異。  

  高潮時和低潮時的大概計算法:  

  高潮時=(日差)0.8×(陰曆日子)7-16(上半月-下半月-1.16)十高潮間隙,  

  低潮時=高潮時-6時12分, 如計算威海陰曆初五的潮時如下:

  高潮時=0.8×(5-1)十10︰50′=3︰12′+10︰50′︰14︰02′(即為第二個高潮) 14︰02′-12︰24′=1︰38′(即為第一個高潮)

  低潮時=14︰02′-6︰12′=7︰50′(即為第一個低潮)

  以上這樣的算法固然準確,但很繁瑣,很難開口就說出來,我們經過多年的海上實踐,驗證,摸索出一種很有規律的簡易計算法。

  其方法是陰曆日子(上半月-3,下半月-18)×0.8,即為當日的高潮潮時。

  如計算威海陰曆初五的潮時如下:

  高潮時=(5-33)×0.8=1︰36′(即第一個高潮)。

  低潮時=1︰36′+6︰12′=7︰48′(則是第一個低潮)。

  如計算威海陰曆廿五的潮時:

  高潮時=(25-18)×0.8=5︰36′(則是第一個高潮)。

  低潮時=5︰36′+6︰12′=11︰48′(則是第一個低潮)。

  潮流也叫潮汐流,這是水位升降起伏的潮信現象,是由於海水受到引潮力的作用發生了水平流動後所導致的結果。因此潮流和潮汐一樣具有週期性的變化規律,但海水流動受到地形條件的影響,故常呈現兩種狀態,一種是往復性,一種是回轉性。這裡就不說回轉流的成因,只介紹一下近海的往復流。  

  往復流(即東流和西流)就是漲潮流和落潮流;它是在兩個相反方向上作週期性變化的潮流叫往復流。經多年實踐證明,山東半島沿海它的變化大約在起流之前兩個鐘頭左右是平流(無流),一般是在高潮前約兩個鐘頭西流起,即漲潮流,高潮時流速最大,高潮後約兩個鐘頭西流完,底潮前約兩個鐘頭東流起,即落潮流,低潮時流速最大,低潮後約兩個鐘頭東流完。從流完到流起,這其中大約有兩個鐘頭的平流(無流)即轉流時間。  

  以上所述,在開闊的大海上不一定能適用,特別是航海人員一定不能按此法擬定航行計劃,這種方法只適用於沿海,尤其是山東半島更為準確,對近海釣魚愛好者很有實用價值。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