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春江水暖鯽魚肥

 春分以後,氣溫逐漸回升,湖泊池塘的淺水處水溫上升較快,各種水生植物開始生長,而活動在水生植物中的昆蟲小蝦更是吸引著大量的魚類前來覓食。最先到達淺水處覓食的是膽小文靜的鯽魚。

  早春以釣鯽魚為主,所以釣具也要具有針對性:長而輕的釣竿,細若髮絲的優質釣線,小而鋒利的伊勢尼4~5號鉤,配紅頭立漂臥鉤組合,使之浮力重量關係調整合適,更能及時迅速的反應出鯽魚的攝食動作。

  誘餌使用碎白米加點白酒或香蕉香精浸一下悶幾天,使其香味被碎米吸收,誘鯽上窩很快。因為米碎,它一時半時很難被魚吃完,加之再適當補窩,更能留住魚群。

  早春水還較涼,鯽魚剛度過寒冷的冬天,還需大量補充蛋白質。素餌在早春的垂釣效果還不很理想。而使用細如火柴梗的紅蚯蚓和鮮紅的紅蟲更能投鯽魚所好。下鉤之前選擇合適的釣位尤其重要,釣位選擇好會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鯽魚有集群活動的特點,喜歡在草叢、蘆葦、蒲草、木樁、亂石中遊弋覓食,所以盡可能選在這些地方做釣位。

  選好釣點後,就要先撒誘餌將魚引來。為使誘餌集中,盡可能用撒窩器把碎米輕撒在釣位元上,做好記號。有時候釣點上水草很厚不容易下鉤,但又可以看到有魚兒活動,可將草挑開一點,洞口有小碗大即可。自然形成的間隙叫天然窩子,不要刻意去改變,往往近岸釣起的大鯽魚正是從這不起眼的草縫裡釣起的。為提高上鉤率,可多做幾個窩子,誘餌一次不要撒的過多,過多讓魚吃飽了,反而不會積極地咬鉤,也就失去了誘魚的目的。

  打過窩後,若是早春時節,鯽魚得半小時後方能慢慢聚集到釣位上。到了仲春和暮春時,只要10分鐘便會快速地將魚引來,故有早春“食等魚”和暮春“魚找食”之說。由於做的窩子多,可以在各個釣位上先試釣,也可先察看哪個窩子裡有“魚星”,就先釣哪個窩子,做到有的放矢。鯽魚星很好識別,兩個一組從水底緩慢升到水面。鯽魚的個頭越大,氣泡越大;若魚在水底聚的較多時,冒出的氣泡相對就多。但多而不亂,基本上都是兩個兩個的,不會一下冒出一大片氣泡來。看准魚星後,就可穿蚯蚓下鉤。

  下鉤的動作要穩而輕,浮漂露一紅頭便於觀漂。若浮漂在該落底時,仍然橫躺在水面上,有可能是鉤子落在水草上或被魚劫食,都應把它當成有魚咬鉤對待,帶點腕勁揚竿,再輕輕松下,免得不經意間與大鯽擦肩而過。

  鯽魚咬鉤,動作非常好看,頭下尾上,輕吸慢吞。浮漂反應是輕微抖動或左右晃動,若食入其口,則會抬頭欲走,浮漂便會緩慢上升送漂,便應揚竿;若是吞餌後就勢遊走,浮漂則反應為下沉動作,也應該及時揚竿。揚竿的動作要柔中有剛,讓魚鉤在刺穿魚嘴的同時能順勢提魚出水,蕩上岸來。盡可能避免用力過大鉤豁魚嘴讓其竄入草中,驚散魚群的現象出現。經驗豐富的釣手常能從浮漂的動作上判斷出鯽魚的大小,浮漂動作的速度越慢幅度越小的,大鯽魚偏多。而小鯽魚則恰恰相反,浮漂動作快而幅度偏大。

  以上謹是筆者春釣鯽魚的一點經驗體會,供有興趣的釣友參考。
返回列表